心安乐处,即是身安乐处  高三(6)班 陈仲南(肖德梅老师 点评)

文章来源: 作者: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8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自我画像:

我叫陈仲南,学习一般般,兴趣爱好倒广泛。休闲杂志、儒家经典无所不看;篮球、羽毛球比赛,场场赶上,可是技术不咋样,常惨败而归,却也乐在其中。我的最爱是静坐遐想,有时也有奇思妙想,同学们为我拍手鼓掌。刚刚醒悟的我,开始有所追求,梦想进入理想的大学殿堂。

心安乐处,即是身安乐处

高三(6)班 陈仲南

当年读《天龙八部》,尤其记得的一句话便是鸠摩智于枯井底顿悟后对段誉说的;“从此心安乐处,即是身安乐处。”那公寄居蟹贪图身之安乐,昧心行事,终为重壳所累,而母寄居蟹趋心所向,终得一身逍遥。给心插上一对翅膀,当见天高海更阔。

看过一首小诗:“想想人之一生,不过两件事情。眼前两碗饭菜,心中一只孤鸿。”语虽平淡,意却不俗,读来引人深思。唯物还是唯心,这是千百年来哲学争辩的基点。马克思对此早有阐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应物质。”说白了,就是没有那两碗饭菜,你不可能活下去,也就没有孤鸿了。但心无孤鸿,你还可以凭两碗饭菜活下去。如此看来,实是生安乐处,便是心安乐处了,但,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马克思是对的,他道出了物质为意识之基础,使“心外无物”的偏激者退避,社会得以进步。但人之一生倘只为了活下去,那边太可悲了。纵使物质条件再好,若无心中一只鸿雁,便是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公寄居蟹放不下重壳,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离他而去,他的心中有快乐与爱吗,也许是有的,但心为身所累,也就不再会有了。人从不是为了物质而活,而是为了心的充实去追求物质。

人类之文明为何灿烂,是因为高楼大厦,锦衣玉食吗?是因为车水马龙,科技繁荣吗?我以为不然。须知宇宙的质能是守恒的,只会不断转化和衍化,物质文明史人类充当大自然演化催化剂的产物。生命的出现是自然演化加速了千万倍,但这算不得什么。基于物质文明而产生的精神文明,才是凭空显现的那点灿烂的光。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是我们作为人相对于物质世界与神俱来的职责与工作,而心的体验与快乐便是工作的工资。

所以,以心决定生者,才是智者。许多大师老年常爱记载生活琐事。如,今天吃面,加蛋,滋味甚美之类。常盎然有趣味。吃面加蛋而已,又并非珍馐,何以如此快乐,而又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呢?是心乐罢了。心之所乐,便是身之所乐心中常怀快乐幸福之感,生活自然会乐趣无穷。昔日读书人吃饭,以诗文相佐,甘之怡然,便是此理。古送别之酒,皆是折柳苦滋味。长亭送别,玉醅也变作了尘土滋味。心中不乐,物质条件再丰富,也只能收获一腔悲苦,心中无乐,乐又从何出?人之所以高贵者,实是因为心中一只鸿雁,而非桌上两盘饭菜。因两盘饭菜而束缚住鸿雁之翅,实是人生之可笑,人类之可悲了。

人生如行路,公寄居蟹背着壳,也给心中罩上了一个壳,让情与魂皆受物质蹂躏。愚者的心被名僵利索缚住,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勇气。智者从此路去,看前方漫漫,吟啸徐行,然后方知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从此一生逍遥。

老师点评:

写作是情感的流泻,是理性的折射。文中的“饭菜”即是“身安”,“孤鸿”即是“心安”,以小见大,形象而辩证地论述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心安乐处,即身安乐处”,立意不烦,角度不俗,语言精练,思路开阔,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灵动与睿智。

(肖德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