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迫思•助思”议论文写作指导范式与案例(肖德梅
“诱思·迫思·助思”议论文写作指导范式与案例 肖德梅 一、内涵阐述 “诱思”就是激发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架设学生思维的轨道,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思维充满乐趣;“迫思”是强制思考,对启而不发或不愿思考、懒于思考的学生采取“强迫”措施,使思考成为需要。“助思”是辅助思考,对思维不畅、思路狭窄、速度过缓、质量不高的学生所用的辅助性手段,为思考搭建平台。“诱”“迫”“助”三种行为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其核心是“诱”,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二、操作要领 遵循学生认知一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比较认识——探讨发现——学以致用——质疑解惑——课堂总结——迁移训练”六步骤组织课堂,把思维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科学探究、积极求知的过程。 (一)示例导引 在明确教学任务前把相关例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研读。这里的例文可以是经典范文也可以是学生习作,可以是正例也可以是反例,可以是单则也可以是多则,多则的一定要注意角度的鲜明性,层次的分明性。选例要有目的性,例文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可比性、说服力,便于学生开通思维,比较鉴别。示例是课前用还是课上用,学生是定点研读还是发散研读,以及研读的内容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等要视课型、课时以及学生写作的实际等多种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二)探讨发现 “示例”的目的在于“导引”,导(引)出要研究的课题,即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或任务。然后根据目标,教师精心选题,学生独立做题,小组讨论,表达解题依据,暴露思维过程,全班交流,评价,以探究思路,归纳方法。学生是课题的研究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为学生的研究指引方向,为课堂气氛的营造调动积极因素,为学生思维的激活拓展创造条件,调控学生的参与度、参与面,掌握研究的进程和时间,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把握问题的深度广度,为学生疑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做点拨;关注学生研讨的质量,引导学生对他们探讨的众多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整合成理性知识。教师还是学生的品质导师,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表述上的不当,将肤浅的思维引向深入;引领学生在探讨、争辩中张扬个性,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整个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每一“发现”都是学生在“证我(论证)”:即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证明其合理性。探讨一步一步地深入,规律一条一条的被发现。 (三)学以致用 这里的“学以致用”实际就是达标检测。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是检测一节课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师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学过程中的遗漏和不足。题目设计,要抓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体现难点,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有能力完成,以考查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为主,题型不限。达标检测时,教师应巡视,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在上述探讨中发现的“规律”可谓这里的“知”,如果“不行”,不验证于实践,总结的规律就失去价值。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下次写作还会遇到同样的困境。所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方显效果。写作指导课中“学以致用”,能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材料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片段,可以是老师精心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习作。 (四)质疑解惑 就本堂课的目标或讨论交流中还存在的疑问及时提出,继续讨论研究。解答学生疑问,提炼本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补充综合性和再生性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总结经验与弥补不足的重要环节,是不断完善知识网络、优化学习方法、形成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一节课结束前,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回忆、总结并投影或黑板板书。议论文写作课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要点,按照一定的思路(如中心论点是什么?下设几个分论点?)写成一篇思路清晰的简短议论文。可以从整体考虑,也可以从局部出发,注意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六)迁移训练 作业是巩固与深化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业选择要精、实、活,反对繁、难、怪,杜绝机械训练和简单模仿,做到“七个不选’:自己没深思的题不选,不符合新课标与考试说明的题不选,难题怪题不选,近期重复雷同的题目不选,表达不规范、不严密的题不选,没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不选,没有启发性的题不选。时间允许,课堂解决;时间不够,课外作业。 三、案例展示 (一)示例导引 阅读两篇《我就是富翁》,看看哪种写作思路好?好在哪里? 论点:我就是富翁。布局:甲文“论点+论据”;乙文:多角度提炼分论点。 讨论小结:乙文好,设置了分论点,使论证更加条理化,结构上有层次感、立体感,更具有说服力。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设置分论点呢?让我们结合近几年的各地高考佳作来进行探讨。 (二)探讨发现 1.讨论交流(先小组交流,后派一代表发言,有不同看法的小组继续表达观点) 看《不要轻易说“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担当》这三篇文章。 ①划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②讨论:三篇文章的每个中心论点和多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分论点之间分别什么关系? 2.探寻规律 ①同学们看看这三篇文章的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因果关系 条件关系 投影(1):果(中心论点)——因(分论点) 因果分析 投影(2):果(中心论点)——条件(分论点) 条件分析 ②再看看这三篇文章的分论点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并列式 对照式 递进式 投影(3):分论点关系 并列式 对照式 递进式 补充:有一篇以《谈风度》为题的作文,大家看看是依据什么思路来分解中心论点的? 规律小结: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高思路来提炼分论点。是从内涵、原因、条件三方面进行分解,其中“为什么”和“怎么样”还可再作分解。也是递进式分解,叫设疑法。 内涵 投影(4):果(中心论点) 原因 (分论点) 条件 分论点关系 递进式 3.规律方法总结: 投影(5):总结的PPT片,将三种方式汇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借助此片让学生概括四张幻灯片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什么共同点。 规律总结: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常见的是因果分析和条件分析两种,其中因果分析最为常见。重点都在以中心论点为结果去寻找多方面原因或条件,而这多方面原因或条件就是分论点,然后把分论点再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排列,有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三种。 投影(6):总论分论要分明,因果条件分解清。 并列对照加递进,议论深刻出精品。 三、学以致用 运用本堂课学习的方法将《坚守良知》或者以“林格尔曼实验现象”为话题的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分解,设置几个分论点,使文章的思路更清晰,更有层次感。(两篇文章都是学生近期习作,依照原文改,也可以重新构思) 要求:①采用因果分析或条件分析的方法分解中心论点。 ②使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或并列式、或对照式、或递进式。 (能力强的可以使分论点多种方式呈现) 四、质疑解惑 就设置分论点的内容要点,还有什么疑惑或者疑问吗?请大家提出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五、课堂总结 用所学方法列出提纲加以总结。具体操作:如果把这节课的内容要点按照一定的思路梳理一下,可以写成一篇思路清晰的议论文,请同学们想想看,中心论点是什么?下设几个分论点?(可以从整体出发,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考虑,注意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六、迁移训练 (时间允许,课堂分解;时间不够,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酷”这个词开始走俏起来。 当奥运健儿载誉归来被鲜花和掌声包围时; 当某歌星一个新的亮像惹得追星族如痴如狂时; 当大学生志愿者送科技下乡被农民围得水泄不通时; 当某中学生过生日呼朋引友大摆筵席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时; …… 有人会大叫一声:“哇,好酷!” 你是怎么看待“酷”的?请以“说‘酷’”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确立中心论点;③运用本节课所讲的方法分解中心论点,列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四、案例反思 (一)以学生困惑为根本,破解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论点分解的难题。 中心论点确定之后,如何展开论述,这是学生最犯难的时刻。很多学生无理可讲,即使勉强成篇,也大部分空洞无物,或直通通地摆论据,或标签式地下结论,更有甚者东拉西扯,越出中心论点之轨。还有一些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思维闭塞、思路不清、无法表达自身思想或以华丽辞藻掩饰贫弱苍白的思想等症状。思维存在着单层次、单向度等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认识的模糊,思维的混乱,理论水平的低下,析理方法的缺乏。要改变这种言不成理、强词夺理等现状。关键在于培育内在思想使之清晰化,条理化;培养表达能力使其表述不走样、不凌乱、不罗嗦。本案例重在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设置分论点的意识,使认识进一步深入;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分解中心论点的基本方法,使说理更加深刻。 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由“学”到“懂”,由“懂”到“会”,由“会”到“通”的过程。由“学”到“懂”,需要学生自主地学:课前让学生回顾课本,熟读曾经学过的经典议论文,如《敬业与乐业》《劝学》《六国论》《拿来主义》等,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由“懂”到“会”,需要教师科学地引:课上结合课内经典与优秀习作,让学生“探寻规律”“总结方法”。由“会”到“通”需要学生独立地悟:运用总结的规律与方法推敲自己的习作,进一步修正提高,以达“学以致用”之功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双方交流合作,同质互激,异质互补,各展其能,共同发展,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形成和谐统一的教学生态。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重视“诱而不发”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用情境催化思维:有效的“诱思”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即师生心理相容,学生 感到教师对自己很信任,对自己的问题、困惑很在乎,师生关系良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启而即发,问而即思,充分发挥“诱思”的功能。从学生看,任何一次听课活动,学生比平时更投入更专注,所以学习效率比平时要高得多。课前的比较阅读、课上的讨论交流都是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完成。 用问题强化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可以说诱发学生深入思维是课堂教学的功力所在,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诱而不发”的情况,任凭怎么诱导,学生思维就是不活跃,有的懒于或不愿思维,无法投入教学内容,诱而不发,无疑影响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迫思”“助思”手段,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强制”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民主教学氛围已经形成的基础上要想继续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应该设计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如,示例导引部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我就是富翁》,看看哪种写作思路好?好在哪里?”探讨发现部分,“阅读三篇文章(1)划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讨论:三篇文章的每个中心论点和多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3)分论点之间分别什么关系?”为了解决问题,所有学生会围绕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主动运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或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 (三)以提高水平为宗旨,充分利用学生作文资源进行二次创作。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后的评价,而对于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却有所忽略,在对学生作文评价之后也缺少对学生修改和“二次创作”的指导和监督,使得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作文水平也就很难提高。本案例重写作过程的指导:动笔之前的、动笔过程中的以及动笔之后的全面指导。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在看了教师所给的分数之后,一般不会对点评进行思考,不能准确把握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所在,同时,很多时候教师又不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修改和“二次创作”,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于点评见而不思,思而不改,也就不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思考或者再创作,写作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而之所以造成学生写作难,水平提高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很多写作的经验、方法都是教师的直接灌输而并非学生自身探索尝试的结果,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作文的修改和再创作环节。 本案例把比较探索权交还给学生,学生通过比较,认识优劣,辨别好差;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总结方法;通过“学以致用”发现自身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二次创作,真正提高写作水平。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对于作文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或同学在写作中存在的闪光点和不足,并服务于下一步的修改和“二次创作”,这种尝试可为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通过“二次创作”,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本案例的教学资源均来自教学实践,事例导引七八次,课内课外内容并举,名家经典与学生习作兼顾。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运用,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可以直接指导并运用于一线作文教学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