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他们不跟我玩”:孩子的社交问题,父母如何正确插手?
近一个月来,小花园里玩的这几个孩子都不得安生,因为花园里来了一个拿枪的大哥哥。小学三年级,外号石头,逮着谁拿枪突突谁,见谁追着吓唬谁。这几个小伙伴见他都跟老鼠见了猫一样,四下乱窜。
起初,我没在意,左右孩子们日常的活动也是各种追逐打闹。但回家的路上,CC说:”我怕那个大哥哥,他总是追我们。”C爸那天刚好也在,一脸正义的说:”不用怕,爸爸保护你呢。””可是他有枪。”
我安慰道:那不是真的枪,那是玩具,里面的子弹也是软软的。
但是过了几日,我发现CC害怕的心情没有半分缓解,说起那位哥哥,就怕的不行。
我便知不妥,大人觉得没什么,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讲,那就是一个携带着重武器对准她、她逃不掉、也打不过的可怕敌人。
大抵是,从心底里就怕极了,自然生不出敢反抗的勇气,几个小同学都是见他就跑,大男孩见他们被吓唬住了,追得更起劲。
1
于是,我准备跟这个孩子谈谈。
还是那句话,3、4岁后孩子的社交冲突,大人尽量不插手,留给孩子们自己去解决,但是欺凌除外。
当孩子遇到来自强者的威胁时,父母是他唯一的依靠,这个时候一定要有所作为,让孩子知道他有依靠。
简单的一句,哥哥就是跟你闹着玩呢,或者离他远点别跟他玩,缓解不了孩子的恐惧。
这天他又把几个小豆丁追的一哄而散,CC吓的跑到我怀里,他也追了过来,我问他:”你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呀?上几年级?”
这孩子很外向,超爱说,不仅一一作答,还跟我讲他家有两只乌龟,一个手掌般大,一个手心般小,还有他家的20多条鱼。
然后就又去追赶小朋友们了,CC照例跑回我怀里,石头也追了过来要吓唬她。
我跟CC说,这个哥哥现在是我的朋友了,我知道他的名字叫石头,他上3年级了,你可以叫他石头哥哥,他家有两只乌龟。石头,给小朋友们说说,你家的乌龟长啥样?
他不厌其烦的又将跟我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CC跟其他小朋友好奇的听着。
我心想,教孩子战胜恐惧的第一步,就是放下心理防线,心里的防线放下了,才好生出勇气。
“那么,石头哥哥是不是可以保证不伤害小朋友们,只是跟他们逗着玩?”
“我没想伤害他们。”
其实这句话是给CC的定心丸。
我们有恐惧,是因为对对方力量的未知,恐惧一旦消失,不仅勇气来了,看待人和事的观点也不一样。
那天的后半段,石头哥哥没有半点收敛,依旧是逮着谁突突谁,看见谁追着吓唬谁。
但我已经明显感觉到CC不怕了,因为她跟小伙伴们说:知道吗?那个哥哥的名字叫石头,他家有两只乌龟。
2
攻人先攻心,想让孩子有勇气,得先从心上打开一个入口浇灌进去,绝不是两句口头鼓励就可以达到的。
又过了两日,石头哥哥跟CC说:“我不喜欢别人叫我石头,那是我小名,我大名叫景文。”
CC听话的说:”好的,景文哥哥。”
现在她也成了CC常驻玩耍嘉宾中的一员了,而且,变成自己人之后,明显对CC照看有加,其他小孩儿过来欺负的时候,还能保护。
回家的路上我问CC:”你还怕石头哥哥吗?”
“不怕了,景文哥哥现在不吓唬我了,可是为什么他不认识我的时候老吓唬我?”(傻孩子,那是因为你的恐惧心理在作祟啊)
所以对于别人吓唬你这件事,逃跑是不是没有用,你越逃跑,心里就越害怕。
别人不会因为你害怕而停止欺负你。
只有你勇敢的面对他,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你看,有的时候,你还能收获一个朋友。
而通过这个事件我也明白,对于父母而言,且不论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让自己的孩子心中有勇气,才是反抗被欺凌的终极武器。
3
不可否认,即便是4、5岁的孩子之间,也是有真正的欺凌存在的,那些不是误区,不一定适用于文中的教导方式。不过据我一直的观察,这个阶段“真正的欺凌”其实并未成既定事实,还是很有回旋的余地的。
就说今天的例子,如果在学校发生,父母没有及时察觉,被欺负的孩子越来越怕,吓唬人的孩子越来越强,就真的可能会成为欺凌事件。
对于那些“坏孩子”,比起远离和逃跑,我觉得换一个角度让孩子去接触和了解,才是最好的方式。
我也见过强势的父母,自己的孩子在花园里玩被班上其他男孩子欺负了,父母当众让对方道歉、甚至要明天告诉老师,让欺负人的孩子很下不来台,迫于大人的压力,欺负人的孩子道歉了,但是扭头就跟班上其他一起玩的伙伴们说,以后咱们都不跟他(被欺负的孩子)玩。
被欺负的孩子哭的更大声了。
父母觉得眼下被欺负的这口气出了,但你护不到的那些时候,孩子如何自保呢?
包括昨天写的孩子感觉自己被孤立、别的小朋友不跟他玩的例子,有的父母会跟孩子说:他们不跟你玩拉到,妈妈跟你玩,或者咱找别人玩。
这都不是在帮孩子,反而会让他更孤立。
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对于内心不够强大的孩子,这点尤其重要。就算你不帮孩子多交一个朋友,也千万不能帮他多树一个敌人。
而对于真正的被孤立和被欺凌,还是要帮孩子分析根本的原因。比如对方不跟你玩,是因为你的错,还是对方的错。
有的时候,是孩子自己不守规则,有的时候是对方不守规则。自己的原因,就应该反省和道歉,对方的原因,就要做到不卑不亢。
有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心情不好。那就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不想跟你玩,可以体谅,你可以先去跟别人玩。
还有的时候,就是看你不顺眼。这个也看原因,还是那句话,能争取成朋友的尽量是朋友,不行的话,那就不能强求了。
不管是哪种情况, 都可以跟孩子分析具体的原因,自认为被不友好对待了,对方是对事、还是对人、还是心情原因,比如帮孩子出气,最终还是要教会孩子自己去学着判断和处理。
逃避、忽视、一直依赖父母,都不是好的方式,只会让孩子越发的不敢交朋友,或者越发的玻璃心,不能接受朋友间的分分合合。内心强大的孩子都会有自己正确的社交观,不卑不亢,不欺凌也不讨好。
而3-6岁这个阶段奠定的是孩子今后人生的社交基石,不容忽视。做对了,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做不对,搞砸没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