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南通市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落实“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课堂教学新评价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求,探索项目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2019年11月8日,陈卫东名师工作室“为学课堂”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竹行中学顺利开展,名师工作室成员和竹行中学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研讨活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观摩和专家讲座两部分。上午,来自陈卫东工作室及竹行中学的6名老师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分别开设了各具特色的研究课,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名师工作室成员顾海燕老师在化学实验室执教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课,顾老师充分准备了实验器材,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理想试剂、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证明碳酸型饮料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体验,获得知识,真正体现了工作室“为学”课堂的内涵,顾老师有新意地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整理。
教务处陆海燕副主任开设了《再塑生命的人》一课,学生们在悠扬安静的领读声和陆老师的递进式的引导中,感受着海伦·凯勒生命中的引路人——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张鑫羽老师执教了《我是特效师—遮罩动画》,张老师以贴合学生的电影《流浪地球》和《哪咤之魔童降世》为素材,以形状补间动画为基础,制作了生动有趣的探照灯效果的遮罩动画,学生在做中感受着flash的神奇。
颜光燕老师执教了《昆明的雨》一课,颜老师以诗意的语言:“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引入课文,让学生在文章内容中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和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杭珏老师执教的《wild animals》一课,是一堂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兴致勃勃参与的研修课,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课堂,以至于精彩的画面在课堂结束后许久还留在师生的脑海中。
张海燕老师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执教了《从因特网获取信息》一课,张老师采用项目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进行项目分工,数字化工具的选择,开展项目实施,在项目活动中,适时地给予学生技术支持和学习鼓励,最后引导学生在项目总结阶段进行踊跃展示。
课后,两个工作室的成员在第二会议室进行了研讨课的交流和分享,上课教师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和上课的感悟,也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听课老师也一一表达了自己对课堂的观点,还结合了当前初高中衔接的课程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和交流。
陈卫东导师对各位老师的课一一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老师们在课堂中体现了“为学”的课程理念,真正的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学,他提出,课程之间是相通的,对于课程的导入,课程中的亮点,课程的主题都要根据课程的标准来设计,当然也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他也强调,“为学”课堂的模式要多开展,才能让学生更自然的融入进课堂,明确自身在课堂中的作用,多经历,多体验,学生会创作出更多出彩的成果。
南通市教育研究院邢晔科长在点评课中做了重要发言,他认为,我们每位教师要明确自己上课是上给谁听的?不同的人听不同的课,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学会观察,观察上课教师,观察学生,观察一起听课老师,观察课标课程内容,观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把握和对预设情况的分析,真正的做到课题、课堂、课程三课融合。
下午的活动中,陈卫东导师对工作室近期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随后陈卫东工作室成员和青年教师工作室成员,一起聆听了邢晔科长的《教师生涯:愿景、路向与行动》专题报告,邢老师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阐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真理,极大地鼓舞了在场的老师们。邢老师又用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给与会教师总结了课题进课堂的动态科研方式,给老师们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讲座中,邢科长还罗列了工作室成员们的教科研成果,鼓励老师们要不断成长,向高质量发展。邢老师还和与会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老师们的论文进行了现场诊断和剖析。邢科长讲得实在,句句发自肺腑,引起了老师们的共鸣。
此次活动是陈卫东名师工作室系列活动之一,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以开设公开课、研讨课,组织教学大赛等形式,塑造工作室成员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以指导青年教师为抓手,发挥工作室成员在教学及研究上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讲座、沙龙等研讨交流活动,提升工作室成员教育科研能力,以学术交流、教艺切磋、互动提高为根本宗旨,促进工作室成员和一线教师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