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辅导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1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48%的高中生没有学习动力,73%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80%的学生不会自我奖励,40%的学生有困惑不会向人倾诉……郑晓边教授列举了他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团体辅导研究”的前期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现在的高中学生面临各种挑战,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人际冲突增加、考试压力加剧、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尤其是参加高考的学生,超过半数存在过度焦虑状态,其心理健康水平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
     “五心十法、教养互动、应对高考” 贴切教养的五大心灵处方
     应对高考的“五心十法”,包括贴心、细心、舒心、恒心和信心,而每一“心”中都包含着两个应对高考的方法。
    贴心:贴近互动、贴切教养
    如今的亲子关系为什么总是很紧张,朝夕相伴的父母与孩子为什么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关系?一些家长把孩子当做家里的“天气预报”,孩子放学回家后心情好,全家皆大欢喜;孩子愁眉苦脸,家长跟着提心吊胆。
    殊不知,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爱”有时反而让其反感,因为家长已经忘却了孩子的情感与心理需求。其实,贴心教育就是要求家长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学会双向思考。
    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念,不能仅仅用“为父母争光、出国留洋、出人头地”等教育孩子;与孩子探讨具体的学习目标时,要设定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教导孩子将成功归结于能力,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与孩子换位思考,经常沟通;指导孩子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学会劳逸结合,帮助他们预防疲劳。
    细心:细心学习,细致得法
    “细心”是针对考生而言,即学会“细心学习,细致得法”。细心不是一日之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如按PQRST程式学习,即预习———提问———阅读———自我背诵———测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考生等于成功了一半。
    舒心:舒展心绪,舒养身心
    在离高考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生要做到舒心,即舒展心绪、舒养身心。考生打开试卷看到第一题不会做时,会宽慰自己放一放,再试第二题,但结果又不会做。这时他听到隔壁同学笔头“唰唰”作响或翻页声时,心情就会越来越紧张,严重时还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考生可提前掌握自我暗示的方法,因为良性的暗示在考场上经常具有戏剧般的功效。比如考生可以在心中默念“人家翻页,说明第一张题目都不会做,而自己做前面题目得分都比他们高”、“这一题我不会做,别人就更不会做”。这样的自我暗示能够有效地舒缓考生心绪,排除他们因焦虑而造成的各种不良症状。
    “其实舒心还能改变许多孩子的自卑心理。”有一个女孩因为父母离异,变得自闭敏感、沉默自卑、甚至自怨长得不够漂亮。因为长期处在内心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自控能力薄弱,她最终昏倒在高考的考场上。面对这样的考生,帮助他们舒解自卑心理非常重要,应该让自己从小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自己认识到“我也能行”。
     克服自卑的心理处方比较简单,让孩子读一本伟人传记,听一场精彩的成才报告会,改变孩子旧有的观念等等,都能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顺利走进高考考场。
    恒心:恒看挫折,恒久动力
    恒心包含了恒看挫折、恒久动力这两种调适方法。一个考生在刚进入高三时成绩还不错,但经历了高考前大大小小的调考后,自信心已经被摧毁了一大半,因为他越考越差,还没上考场就被挫折吓倒了。所以,提出“恒看挫折”就是要求考生用持之以恒的心态与考试带来的挫折做斗争。
    可用有意识的心理调控方法来应对挫折。一是要在考试后认真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因素。二是修订学习目标,使自己能够获得成功体验,“总考第一名”、“绝不能失败”是苛刻的错误观念,让考生“搭着板凳也够不着”,所以不要对自己苛求。三是考生要学会用“中长远满足”去替代“即刻满足”,常言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孩子这方面不行,但总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信心:信我必胜,信念合理
     “五心”中的最后一心就是信心,信我必胜、信念合理。这是考生获取信心必不可少的两件法宝。自信的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自我,学生在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缺点,求得他人的理解与帮助之后,才能做到自信,而不是骄傲自满。
    造成焦虑的五种心理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焦虑分为轻、中、重三等。轻度焦虑自我感觉到不愉快、紧张,并不影响到日常生活,考生只要自己进行心理调试即可;中度焦虑则会影响到日常生活,需要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帮助;而重度则表现为主观感受,明显影响到生活,如饮食不香、坐卧不安,这时要到心理咨询中心让专家疏导心理。出现焦虑症状的主要是那些内向、性格孤僻的孩子,心理压力无处宣泄,这种压力不断积累,很有可能在高考成绩公布的前后总爆发,有的甚至会产生精神崩溃。这其实会影响这些考生的未来,他们今后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结果与期望不一致时,焦虑又会出现。
    考生一般会出现的5种心理
    自卑心理:出现这种心理的考生,一般把高考看得很重,把高考和前途挂钩,认为高考失利就等于前途终结。所以整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反复咀嚼失败和痛苦的情绪体验,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他们一般拒绝与人交往,即使与人交谈,也总是诉说自己的失败,自怨自艾。
    麻木心理:一些考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同学的嘲讽,于是妄自菲薄,以此掩盖内心的自卑和哀伤。
    失落心理:高考后,随着紧张感的结束,有的考生反而会感到茫然无措,心里空荡荡的,仿佛失去了什么。这种失落心理会使他们失去热情,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整天等待、企盼,六神无主。
     内疚心理:高考前,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激励,本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以示报答,结果心想事不成,遂产生了愧对家长与师长的内疚心理。
    孤独心理:一些考生因自我感觉没有考好,害怕别人嘲讽挖苦,便整天闷在家里,避免会亲拜友。这种自我封闭很容易形成孤独心理。
    转移目标来缓解情绪
    考生出现以上五种心理,很大的原因“归功”于考生家长。大部分家长,他们非常关心孩子考前和考中的情绪变化,却往往忽视孩子在考后的心情。考前,他们会到处请教一些专家,从心理、饮食、环境等各方面为孩子做好服务,以便孩子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考中,他们会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刚从考场下来,家长便围了上去,嘘寒问暖,孩子感到考不好,家长便耐心劝慰和开脱。可高考结束后,他们往往就会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能考多少分、分数线是多少这些问题上。有的家长甚至对考不好的孩子表现出失望的情绪,给孩子脸色看。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作为考生家长,无论孩子考得怎么样,都不要有半点的埋怨和责备,因为这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现在需要做的一是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二是帮助孩子选好志愿;三是帮助孩子规划未来;四是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勇气。考生如果感到紧张、焦虑,可通过听音乐、看电视、打打球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一句话,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走过这段时间,一起直面现实、笑对未来。
 高考应试的策略技巧
    考前:提高复习效率——复习效率提高,走进高考考场的信心就会增添一分。提高效率有四个步骤,首先是善于制定复习计划,做好应对各种典型试题的准备。其次是考前复习要安排合理,一般是先密后松、先求解后求快,对那些钻牛角尖的试题,最好放弃。再次,要使复习过程变得有趣,可利用同学或亲子间的质疑、问答以及做题、朗读等方式,使复习有强化的功效。
    最后,要注意劳逸结合。安排不同课业内容轮换复习,可以避免复习疲劳感。有时,看看电视新闻和报纸,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可开拓视野。
    考中:沉着应试——拿到试卷后,要迅速把握试卷全貌,以便确定答题策略和时间。至于做不出第一题,主要是焦虑心情所致,可以先放一放,心情平静后,转过头来做也不迟。
    在答题过程中要统筹兼顾,联系前后试题激活记忆,还要认真审题,预防“陷阱”和干扰答案。一些考生看题一目十行,看到似曾相识的题目就贸然下笔,结果吃亏不小。所以,做题须从容,先求正确,再求速度。最后,学习有目标才能进取、情感有交流才能快乐、生活有追求才能完美、心灵有期待才能幸福。
    问:我女儿面临高考压力,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好,特别是对数字记不住,常常把“6”看成“9”,把“9”看成“6”,怎么办?
    答:临近高考,考生们已感到气氛很紧张了,若是父母比孩子更为紧张,不能适时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这将是很危险的。我希望家长们都能给予考生适当的期望压力和及时的心理支持,不要把他们推到背水一战的悬崖边缘,要交给他们一把智慧的钥匙,让孩子们能本着正确的高考动机,满怀信心地迎接高考。
    问:我们班的情况很复杂,很多人家庭都很优越,学习劲头不大,还有一些同学通过了自主招生考试,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呢?
    答: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其实并不是太重要,*自己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现在条件好并不代表以后或者永远都这么好。自主招生考试是个不错的途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还是要以自己为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式。
    问:每到考试前我都睡不着,总是处于一种很焦虑的状态,怎么办?
    答:任何人面临重大考试,都会有睡不安宁的体验。但考试过后,不安宁的状态一般都会销声匿迹。其实在考前睡得“太安宁”并不见得是好事,要么你对考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要么你对考试结果完全不抱希望。我们研究表明,改善亲子关系、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往往是克服考试焦虑最有效的方法。
    问:临近高考了,我感觉时间很不够,不清楚是该主抓数学还是主抓物理?
    答:两门都差那就一起复习!在心理学上,这反映了“双趋式”冲突,考生在时间紧的压力下,表面上显示既想复习数学,又丢不开物理的现象,其本质是冲突使人的动机得不到满足,以致考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行程受阻,形成挫折感,这个时候要建立自信,自己做出选择。
    问:万一我高考失败了,怎么去面对父母?
    答:我不能预测你父母的反应,但我相信,尽管父母在高考前都倾向把孩子推到“背水一战”的境地,但一旦看到孩子失落,也会温情地拥抱他们:“孩子,你已经尽力了,路还长,生活刚刚开始………”
    学生结伴学习减压
    现场有不少高三学生。梅赞超和他的伙伴一起来听报告,他介绍,高考快到了,考试压力很大,可是除了压力,总还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惑无法排除,不能安心学习。从报纸上得知报告会的消息后,就和好友结伴来学习减压的方法。我的家庭条件很差,父母都下岗了,*摆小摊维持生计。父母供我读书不容易,所以每次考试都想考出最好的成绩,他们看成绩单时开心的笑容,让我觉得再多的努力都值得。高二下学期,有一次我复习得很好,进入考场时突然慌了,头脑里完全一片空白,那次我考砸了。父母没说什么,但我心里很自责。从此以后,只要是进入考场我就心慌,小测验还好些,越是大规模的考试我越慌。一进考场就想跑得越远越好。总想编些理由不参加考试,比如生病了,家里出了急事。进了考场看着别人在专心答题,心里更着急,拿着笔全身冒汗。古玉姐姐,我应该怎么办?
    小斯,你的这种情况是由于考试中过度紧张引起的。
    你是个孝顺的好孩子,为了让父母能够“看到成绩单时露出开心的笑容”,所以你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够考到好成绩。其实,常胜将军是没有的,过于追求完美,就会容不得一点闪失,更难以承受挫折的打击。
    因为一次偶然的失利,你以往的信心崩溃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越是怀疑就越想证明自己,越想证明自己就越怕证明不了自己,越怕证明不了越担心会出错,越担心就会真出错。以致潜意识里产生逃避考试的想法,所以“一进考场就想跑”。
    所有的测验和考试都是为最后的高考服务的,他们的目的是帮你“查漏补缺”。如果你一二次没考好,不必太在意。首先,要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另外找出失误的原因。看看是否有什么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怎样弥补。这样就算失败,你也会有进步。一点点的看到自己的进步,还会对考试没有信心吗?
    针对目前考试焦虑的症状,你可以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点回旋的余地。每次考试前,你可以把手握成拳头,然后大声地对自己说“我能行!”;你可以向父母、老师、朋友倾诉,释放压力;可以用放松全身肌肉,听轻音乐,幻想悠闲的意境来缓解压力;也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法”,在想象中,从焦虑程度最轻的时间如考前30天慢慢过渡到考试前30秒,从而克服考试恐惧。
    祝重拾信心!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种摸底、模拟考试也成了考生的“家常便饭”,看着自己的考试分数起起落落,很多考生开始迷茫,石家庄市部分高中心理老师就这一问题认为,高考前各种演练性质的考试相当多,这是考前练兵的方法之一,考试可以对复习进行查漏补缺,并锻炼考生的应考能力,考生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成绩。
    某门成绩的好坏及其所影响到的总体考分的高低,考生过分去关心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因此还让这些事情影响情绪,反而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打乱原来的复习部署,所以,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是总结自己,找出问题,安排好下一步重点复习的计划。
    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迎考的最后阶段,对于每次测试和模拟考试的成绩,家长都应在尊重孩子成绩的基础上和孩子探讨如何巩固和加强优势学科,改进和提高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科。尤其是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更应注意如何合理地看待失败的结果,不要以偏概全,把孩子某些方面的不足误认为全面的挫败,造成孩子整体信心的丧失;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横加指责,指责不仅难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且会引发家长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境低落,构成恶性循环,成为对孩子持续性压力的来源。
 笔者曾接触过一位高三女生,姑且把她叫做小梦吧。从小学习就拔尖的她一直忙于准备高考。突然有一天她说不想再读书了。毫无疑问,这让对她寄予厚望的家人乱了方寸。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以一名心理辅导员的身份见到了她。
    1、首次接触
    小梦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只是站在门口,低着头什么都不说我让她坐到了我的对面,开始了我们的对话。
    “小梦,最近觉得有什么不顺利的吗?”
    她抬头看了看我,没有说话。我知道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她并不信任我。我没说什么,只是等待。几分钟过去,她终于开了口:“不想读书了,读书没意思!”“那你想做什么呢?
    她的目光很快的掠过我,望向窗外,放在两膝之间的手不停的绞动着餐巾纸。“我也不知道,只是不想再过得那么累,那么痛苦了。我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我快被逼得发疯了……”她越来越激动,还不断的拿起餐巾纸擦眼泪。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首次交谈很快就结束了。
    根据第一次的接触,我对小梦有了初步认识:小梦,性格内向,思维较偏激。初步判断其因学习压力而引起一系列不良思维及相应的情绪波动与身心反应,如:易激动、焦虑、失去目标等。
    2、又见小梦
    几天后小梦又一次坐在了我的咨询室里。这一次,她的话仍然不多,当谈到考试及由此引起的压力时她的情绪再次激动起来。
   “每天都在看书,考试,评名次,弄得我快疯掉了。”
   “每次一到考试,我就会好紧张,觉得肚子疼,不得不上厕所。”
   “班上没一个可以讲话的人。连课间十分钟都忙着做功课,都害怕别人比自己强。同学间不再像以前那样了,都变得好自私。”
    “晚上不敢睡觉,也睡不着。一闭上眼就全是噩梦。梦到的全是考试不及格,题目做不出来。”
   “我好想离开那个如地狱般的学校。”等她的情绪稍稍平复后,我对她说:“在外国有这么一个实验:将一只猫关进一个笼子里去,让它饿几天,然后将食物放进去。猫必须踩动机关,才能得到这份食物,但踩动这个机关就会受到强烈的电击。于是猫处于矛盾中:如果它想得到食物,就必须忍受电击;如果它不愿意遭受电击,就必须挨饿。长期下去,猫宛如得了神经症,开始变得异常起来,乃至逐渐消瘦、衰弱下去。”
    小梦怔怔的望了我半天,默默的说:“我就是那只猫。”
    3、心情日记
    随着接触的深入,小梦对我产生了一定的信任,于是便主动让我看了她的日记。“2002年1月22日今天下午本来应该考英语的,结果没去。出事了。XX差点自杀。我去安慰她,其实自己心里也不好受。我看着她哭,听她讲活着没意思,有许多不平衡,许多不开心,我什么也没说。许多人以为自杀的人必是弱者,必是怯懦而做人生的逃兵。都错了!自杀的人是强者中的强者!”
    “2002年1月29日这几天心情一直不好,吃得也不多,很想大病一场,住到医院里去。看什么都没劲,做什么都烦,非常非常的害怕,因为感觉上考试考得很差。”
    “2002年3月08日现在,每天的功课已经让我稀里糊涂了。今天中午,班主任找我谈过话,让我看了上学期期终考试的成绩,马马虎虎还可以,但可怕的在后面--联考一定惨不忍睹。他罗哩八唆讲了一大堆,什么‘奉献’、‘责任’,其实我什么也没听进去。我知道他是好人,但我不要这些,要是他能给我一个优秀毕业生的名额就好了。有时我也会担心,会不会为了读书而把其他的都丢了,不讲原则不择手段……可现在也读得不怎么样。我实在觉得没意思。今天脑子里一直唱刘德华的‘笨小孩’,还是不行。”
     4、咨询综述
     根据前后几次的谈话咨询,正如我跟她初次接触时所判断的一样,小梦有较为严重的考试焦虑症。由于家庭压力以及本身承受能力较差,小梦的自我防御系统只能采取放弃手段来应付当前的困境,其间伴随失眠、无故肚疼、焦虑及消极思维等症状。只有小梦正确认识了自己的焦虑是从何而来的(追其根源),其症状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缓解。
     在倾听小梦倾述的前提下,针对她的情况,我和她一起分析了她考取理想大学的可能性,并给予了一些学习上的指导,甚至跟她一起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除了心理层面的辅导外,一些实际的行为上的帮助对如小梦这样的同学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在如何正确面对高考这个问题上,我引导她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生的路上并不是只有大学这一个中转站,我们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就如同从A地到B地,位移一样,但路程可以不同。并且,学习应该是一种轻松的娱乐,我们应该把它当做自己的朋友。假如你不抱着愉快的心情去面对,无论你有多刻苦,它都不会是一种财富。”
     在与同学及家人相处的问题上,则引导小梦懂得从他人的立场来解释自己的被冷落——“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要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尽我们所能和他们相处。当遇到人际关系上的冲突时,想一想,假如你处在他们的立场上,你会怎么样?”
     正如我对小梦描述的那个实验一样,我觉得现在许多面临高考的青少年就像那只可怜的猫。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的大门对他们来说是“将来生存发展”的“美味可口的食物”(生命线),但要得到这份食物,他们就必须遭受各种“电击”(压力、焦虑、不安、失眠等)。面对学习的压力,面对对未来的无措和彷徨,面对朋友间交往的疑虑,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感到一种紧张,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如何走过这段时间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5、再见小梦
     慢慢的,小梦在观念上有了一些转变,学会了放松自己。她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你觉得现在面对学习你还会像以前那么紧张吗?”
     小梦:“要好很多了。毕竟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应该相信自己。父母也是为我好,希望我以后可以过得很好。而现在我有了比较适合自己的目标了,知道我该怎么做,比以前一点都没把握好了很多。每次睡觉前,我都争取把当天的事情总结一遍,然后告诉自己说:我做得很好。晚上睡觉也好了很多。不过,考试前还是会紧张,害怕自己考得不好。”
     “考试前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紧张是很正常也是很好的,就像前几次我们说的,适当的焦虑可以让我们在做题的时候注意力更为集中。不过,保持一份平常心就最好了。你现在还会觉得同学们很自私或者有些人比你幸运吗?”
     小梦:“这倒不会了。(她对我笑了笑)就像您说的,我应该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看自己,毕竟我以前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了。就像我对高考的紧张一样,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很紧张的,所以我要学着谅解。大家都一样,有苦有乐。其实有些看上去幸运的人也会有很多的痛苦。我现在大概学会了体谅别人了。(笑)还有就是以前老担心这个同学保送,那个同学高考加分,自己什么都没有,觉得很不公平,压力特别的大。现在认真想想,其实大多数面对高考的人都是一样的,很公平的。”
     渐渐的,小梦初来咨询时的不平静已不见了,也不再说不想读书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