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您是否在亲子关系的迷宫中徘徊,
为那些家庭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愁眉不展?
开发区 “润心・家庭教育微课堂” 栏目重磅来袭
定期锁定家庭教育关键议题,
家庭教育指导师与一线心理教师化身引路人,
以科学为舟,用温暖作桨,
陪您一同探寻开启良好亲子关系的智慧密码,
让家庭充满爱与理解的阳光!
本期话题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接触手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这让家长们忧心忡忡。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们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摆脱手机成瘾的困扰呢
为什么孩子会容易对手机上瘾呢?
要破解难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容易对手机上瘾呢?
一、青少年的大脑发育未成熟
处于儿童或青春期的孩子,大脑尚在发育中,他们的前额叶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导致理性思考、制定计划、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不足。但是,青少年情绪动机系统发育得较好。这两个系统形成不平衡的状态,就像一辆汽车,油门给得很足,但缺乏导航的指引和足够灵敏的刹车,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往往会表现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的特征,从而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视频、游戏,就会更容易成瘾。
二、孩子的内心需求未满足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多家长认为青少年爱玩手机、不好好学习的罪魁祸首是手机,只要减少孩子接触手机的机会,就能解决问题。但大量个案显示,手机沉迷只是青少年发展性问题的表面呈现。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其实,孩子沉迷手机,背后可能是孩子们在寻求归属感、尊重或自我实现等需求时,没能被满足,所以孩子们就容易躲进虚拟世界手机里找补偿。
三、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机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作“禁果效应”,意思是: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当过度禁止孩子玩手机时,他会产生叛逆感,反而对手机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手机搞到手,争分夺秒地玩,从而产生手机瘾。这就是所谓的“不禁不为”“越禁越为”。
预防手机成瘾,家长们能做什么?
1.确定给孩子手机的合适时机
通常五六年级到初一这个阶段,是较为合适的时机。也可以参照孩子所在班级的同学拥有手机的比例。如果大部分同学没有,孩子就会觉得没有手机也很正常。
2.建立信任关系,一起制定公约和规则
给孩子手机前,明确手机是家长的,孩子只有使用权,并一起设定明确的规则,和孩子商量一个合理的使用时间(比如作业做完后)、时长(不超过30分钟)、地点、方式,以及违反规矩的惩罚措施。若违反约定,家长有权暂时收回手机。
3.实践积极方式,使用多元化策略
为了预防孩子的手机上瘾行为,在教孩子使用手机时,不应单单用来玩游戏、刷视频,还可以用手机学习、社交、查资料等多种使用;另外,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方式利用好手机这一工具,可以进行亲子手机拍摄作品,选择有趣且富有意义的主题,不仅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兴趣,还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4.创造“无手机干扰”的环境,提高自控力
除了每天使用手机的规则之外,还应创造“无手机”的环境,比如可以规定“无手机时间”(吃饭、睡觉前1小时、周末的家庭活动时间,都是无手机时间)、规定“无手机区域”(书桌、餐桌、卧室,都不允许手机带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配备“学习专用手机”,只能装学习软件。
孩子已经沉迷手机了,家长该怎么办?
一、稳住心态
1. 不骂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越骂越对抗,先冷静下来,接纳孩子和自己的现有状态,不断觉察和发现问题所在之处,及时调整,直到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
2.不全怪手机
手机只是表象,找找孩子内心真正缺失了什么需求。并试着用成长性的思维看待问题,弥补缺失。
二、运用三步法,和孩子沟通取得共识
1.观察
观察孩子每天玩多久?主要玩什么(游戏、聊天)?
2.诊断
目前孩子对网络沉迷的程度,是轻度依赖(能够喊停),还是重度依赖(不给玩情绪暴躁)?
3.行动
根据孩子缺失的需求,补偿现实中的“漏洞”。(比如,多夸孩子,补偿他的成就感;多支持孩子交朋友,补偿归属感)
三、善用正向反馈,帮助孩子戒掉“多巴胺快乐”
孩子刷视频、打游戏上瘾,有时候是由于现实世界压力太大,很难得到正向反馈,于是向网络世界寻找肯定和认同,但是通常他们找到的都是稍纵即逝的快乐、是低廉的多巴胺快乐。所以,每当孩子沉迷手机、情绪低落时,家长应要学会及时鼓励、肯定,给予夸奖,善用正面反馈,让孩子感受持续、健康的快乐,例如可以一起制定有意义的活动目标,达成就可以获得一件小礼物,从而慢慢地帮助孩子戒掉转瞬即逝的“多巴胺快乐”。
四、改变娱乐方式,引导孩子多做延时满足的事
我们之所以会沉浸在刷短视频、玩手机游戏的快乐中,是因为能获得“即时满足”。这种快乐是当下的、毫不费力的,只要你去做这些事情,当时就能体会到快乐。
而孩子更需要的,是做“延时满足”的事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改变娱乐方式,比如阅读、运动、下棋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只有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成绩,让孩子习惯在延时满足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快乐,收获成就感。
关键提醒
1.耐心比吼叫有用
每个人改掉习惯都需要时间,别指望立马见效,我们应当耐心地引导,静待花开。
2.先修关系,再管手机
当问题和矛盾出现时,我们应当先缓和、修复关系,孩子信任你,才愿意听你的建议。
3.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中指出,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越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反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所以作为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不要整天刷手机,多陪孩子沟通聊天、进行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本期主讲教师
教师简介:
龚丽,中共党员,中科院心理咨询师,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小学心理专职教师,就职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小学。多次获区赛课、基本功荣誉。
教育格言:
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诱导每一个心灵。让树成为树,让花成为花。
供稿: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
来源:南通教育公众号 审核:邵平